鄂尔多斯盆地变质岩基底速度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其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包括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等。该盆地的变质岩基底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地质特征,下面将详细介绍相关内容。
1. 变质岩基底
变质岩是指在高温、高压和化学作用下,原有的岩石在不融化的情况下发生了结构、成分和矿物的改变。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主体为寒武系结晶变质岩,其上覆盖着厚达6000余米的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上古生界-中生界碎屑岩和中、新生界各种成因的地层。
2. 地下水交替循环
鄂尔多斯盆地总体上构成一个半开启型的地下水盆地,地内不同含水层系统地下水交替循环的方式和深度不同。其中,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类岩溶含水层系统和白垩系碎屑岩类含水层系统是两个重要的水源。
3. 氦气展布
盆地内部的活动褶皱山系和地堑系环绕,基底是太古宇和下元古界的变质岩系。富含U、Th花岗质岩及变质岩是氦源岩,它们释放的氦气沿着深大断裂向致密砂岩气层稳定供氦,因此氦气呈现大面积弥散式展布,盆地内形成了富/含氦的聚集区。
4. 盆地内部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边缘被活动的褶皱山系和地堑系所环绕,盆地的内部结构相对平缓,构造宽缓,沉降稳定。整体而言,盆地西低东高,每公里坡降不足1°。
5. 鄂尔多斯台拗陷区
鄂尔多斯台拗陷区位于中朝准地台西部,是盆地中的一个拗陷区域。华北地台的基底主要由太古代和早元古代的变质岩系组成,其盖层则是晚元古代以来广泛发育的沉积岩。这一地质背景为陕西黄土高原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变质岩基底速度是该区域地质特征的一部分,它受到其盆地构造、地下水循环和氦气分布等因素的影响。深入研究这些内容,有助于对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演化和资源勘探的理解和指导。
- 上一篇:振华科技多元化